您的位置: 首页 >老年版>新闻中心>各县动态>详细内容

尕巴松多镇第二社区以“1+4+N”微计划提升社区综合服务效能

2025-01-06 11:18:27 同德县人民政府 点击:[] 字体:

近年来,尕巴松多镇第二社区坚持以党建引领,在“融创、融建、融治”上想办法下功夫,借鉴“枫桥经验”以“1+4+N”微计划(以1个核心(坚持人民为核心+4个中心任务(党建、民族团结、精神文明、平安建设)+N个微载体)解决社区在创建、治理、服务等方面存在的“小问题、小矛盾、小隐患”,以社区党组织引领做好“党建+三治”、志愿服务做好“服务+微治”、共建单位做好“共建+共治”,全面推进社区服务促治理步伐,提升辖区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微阵地·微课堂·微平台,建强“基层组织”堡垒。


为进一步提升社区党群服务阵地的服务功能,社区以建好一个阵地、搭好一个平台、上好一堂微课的思路,综合社区“蒲公英”小礼堂、悄悄话聊天室、群团活动室等活动阵地,把党课延伸成为居民的公开课堂,让居民在自己的阵地、平台上讲自己的“幸福课”“历史课”“创业课”“奋斗课”,通过居民讲自己的事,促进社区工作人员从中捕捉到社区建设、服务群众、民族团结、精神文明、平安建设等方面的良方良策,以“党建+三治”的方式,促进社区工作人员“反向思考问题,正向担当作为”。借鉴“枫桥经验”推进枫桥社区建设,实现“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务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监督自己”高度自治,更好地推进“社区建设您说我做”“为您点赞”“您建议我落实”等活动在社区落地见效,形成共建、共创、共管、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模式,实现居民的“微幸福”,提升居民的幸福感。通过不断实践和创新2021年荣获了全省城乡建功先进集体,志愿者从最初的5名到现在的150余名。

微建议·微服务·微宣传,创出“社会文明”新风。


为进一步增强社区各项创建工作取得成效,社区坚持在融字上想办法下功夫,以先实践再创建的工作思路,整合“共性”问题、突出“个别”优势,利用好文明创建、民族团结、基层治理等实践载体,用好用活社会服务资源和法治资源,让社会服务资源和法治资源循环在社区建设、基层治理、服务群众上持续发力。以“服务+微治”的方式,不定期召开“1+4”意见征求会(支部+综治副书记(兼职)、党员、居民代表、志愿者代表),征求居民不同的“微建议”开展针对不同类型的“微服务”,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议事,通过“社区建设您说做”载体,把居民的不同诉求办成服务居民的好事实事,让感受到“服务好”的居民做社区的“微宣传”员,鼓励居民为了建设好互嵌式“石榴籽”家园,社区环境更加稳定和谐,让更多的居民有“被服务”的意识和社区工作人员有“去服务”的行动,全面提升居民的参与感。

微心愿·微实践·微需求,铸牢“民族团结”主线。


为了激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社区坚持从小事小为着手,聘请“幸福找茬员”当好社区矛盾排查的“侦查员”、创建幸福的“情报员”,让他们把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社区反馈,通过组织开展志愿活动及主题活动的形式,以“共创+共治”的形式引导居民走出家门,主动向社区提出诉求,参加社区组织开展的交往、交流、交融主题活动,形成居民的事情居民提、居民的事情居民议、居民的诉求社区办的办事环境。通过宣传和引导,社区把兑现居民物质“微心愿”的重心引入到兑现精神层面的“微心愿”,以服务置换服务、志愿积分兑现等方式,引导居民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通过自己服务自己的形式,为建设家乡贡献“微力量”,全面提升居民的安全感。2022年以“萤火虫”微综合服务项目参加了全国第六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一举荣获了全国金奖和全省一等奖的成绩,成功创建了同德县第一个全国文明实践巾帼志愿阳光站,利用志愿服务品牌,组织居民参与志愿服务,提升社区自治的信心。

微普法·微调解·微治理,夯实“平安建设”基石。


坚持以“融创+融建+融治”的治理方式,联合司法、公安部门协同齐抓共管,运用好辖区的法治资源,针对不同群众开展不同内容的“微普法”,用“微普法”的形式做好邻里之间“小矛盾”“小纠纷”的“微调解”,达到“微治理”的目的。通过“微”行动引导居民逐步增强法治意识,营造社区居民学法、守法、用法、懂法、护法的浓厚氛围,引导居民学会用法解决矛盾,减少辖区内“黄赌毒”等违法案件的发生,进一步净化社区环境,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大辖区各报到支部的联动力度,采用集中普法、入户普法、闲聊普法、巡逻普法等方式对辖区居民开展普法活动。与镇派出所共同打造了“警社联动1+N ”党建服务品牌,采用“共建、共创、共为、共学”的方式增强社区治理成效,也为创建“枫桥社区”奠定基础。2024年与司法局沟通协调,社区公益活动教育基地在尕巴松多镇第二社区挂牌,全县社区矫正对象纳入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中,让矫正对象在与社区志愿者的交流互动中感受到社会的关心关爱,增强矫正对象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矫正对象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区矫正对象的矫正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