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过大年 非遗品海南】传统社火在传承中焕发新气象
正月初六凌晨五点,共和县龙羊峡镇次汗土亥村火神庙前,已亮起星星点点的火把,73岁的刘福尧老人正在给年轻人整理“火神”面具,哑巴、胖婆娘、八仙等200多名社火角色扮演者早早在此等候。当第一声锣鼓穿透黎明前的黑暗,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仪式就此苏醒——这不仅是节庆狂欢,更暗藏着传统民族民俗文化存续千年的基因密码。
社火的传承与创新
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三,一场以“文化过大年 非遗品海南”为主题的巡游展示和广场展演活动在共和县恰卜恰镇精彩上演。其中有一支民间社火方队,融合了藏族、汉族、回族、蒙古族等多民族文化元素,热闹喜庆的表演吸引了众多群众驻足欣赏。
青海社火历史悠久。据了解,社火是由古代汉文化中祭祀娱神的“百戏”演变而来,经过漫长的历史,最终成为春节节庆文化的主要内容。汉代,随着汉朝经略河湟,大批汉人移民把社火带到了青海,随着时间的推移,社火逐渐融入了藏族、蒙古族等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
每年正月,海南州贵德县、共和县、贵南县各个村庄都会组织社火队,表演《舞龙》《舞狮》《藏戏》等传统节目,特别是近几年来,传统社火在传承与发展得到基础上也不断创新,从以往的表演形式单一到现在的形式多样,不论是在服饰、装扮还是在表演的形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创新和变化。
“春节耍社火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传统,今年我们的社火队伍也壮大了,增加了《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内容,最小的演员只有9岁。耍社火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希望我们的明天越来越好,也祝全州人民在新的一年里,都能万事遂心!”共和县龙羊峡镇次汗土亥村社火队表演者马先生说。
“我们塘格木镇的社火是由尕当村、东格村、吾赫勒村几个社火队组成的,社火中的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等表演,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共和县塘格木镇党委书记杨宾秀介绍说,“社火不仅是一场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我们每年都会在演出中加入新的元素,但传统的内涵不能丢。”据了解,今年,塘格木镇社火队特别融入了藏族传统舞蹈“锅庄”的元素,并融入了一些现代的表演技巧,让传统的社火表演焕发出新的生机。
“社火是我们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人的责任。通过社火表演,我们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更促进了民族大团结。”共和县退休干部旦正加说。
多元民族文化的交融
社火表演不仅是汉族文化的体现,更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见证。在贵德县河阴镇西家嘴村的社火表演中,藏族青年扎西扮演的“财宝神”用藏语唱出了对丰收的祈愿,而汉族青年李刚则用汉语回应,形成了独特的双语对唱。这种文化的交融不仅体现在表演形式上,更体现在社火的精神内涵中。
今年,来自西宁市湟中区的高跷表演让观众大开眼界。湟中鲁沙尔高跷平均高度达2.8米(脚踏板以下),最高的达到3.6米,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湟中高跷的无穷魅力。
2008年,鲁沙尔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高跷)之乡;2013年,鲁沙尔高跷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2024年带领鲁沙尔高跷队登上河南卫视春晚,使高跷表演“火”出圈,走向了全国各地。
今年23岁的王斌全是有着10年演出经验的年轻艺人,他说,“我的父辈一直是高跷演员,一代代传承下来也是希望更多人喜欢高跷,加入高跷队伍。也希望每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坚守民俗文化的传承,让古老的社火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挖掘社火背后的故事
“社火”一词由来已久,但文献记载中最早见于宋代。“社火”最初是人们崇拜自然的一种活动,通过装扮成各种角色,以祈求天帝及其他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生活富裕、四季安康。如今,随着娱乐成分的增加,社火规模也日益盛大、内容更加丰富。
刘维虎和朱福龙在今年共和县次汗土亥村的社火表演中分别扮演“胖婆娘”和“哑巴”的角色,记者了解到,他们从小就喜欢看社火,后来自己也开始表演,尽管排练很辛苦,但是能够在社火表演也是一种幸福,同时还寄托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这些角色虽然看似滑稽,装扮奇特,但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和一些特殊的含义。“胖婆娘”为什么要“男扮女装”呢?据说,“胖婆娘”是唯一传自中原地区的“身子”,她的原型是“春生婆”,因历来有女性不能扮演“身子”的规定,所以只能男扮女装。她体态丰腴,妆容夸张,还怀抱一个假婴儿,走起路来扭来扭去的滑稽动作,引得众人哄堂大笑,但其实是驱邪避灾的象征;“哑巴”个性鲜明,面涂油墨,在整个社火表演中,不能说一句话。而“哑巴”把鞋子扔向人群中,是在表达“多子多福”的愿望。因为青海话中“鞋子”与“孩子”是同音。
在贵南县加土乎村,一些年龄大的老人每年都会自愿加入社火表演的队伍中,也有一些小孩子是老人们的孙子扮演着“护法神”“灯官”等不同的角色,祖孙两代人同台表演,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家族记忆的延续,更是民族融合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