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德县三措并举为基层治理赋能增效
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形式主义带来的过重负担成为制约基层发展的瓶颈。同德县委社会工作部直面“小马拉大车”困境,以创新思维和务实举措,围绕“壮马、轻车、畅路”三方面精准发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层减负路径,成效显著。
“壮马”赋能,夯实基层减负根基。
理论铸魂,把稳思想之舵。同德县委社会工作部将理论学习作为破题之钥,组织全县基层党组织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基层减负定向领航。通过常态化开展专题研讨,让基层干部深刻领悟党中央及省州县委减负政策精髓,从思想源头上树立正确政绩观,摒弃形式主义思维,为减负工作奠定坚实思想基础,激发干部主动参与减负的内生动力。
流程再造,激活队伍活力。深入全县73个行政村和11个社区开展调研,全面梳理工作流程,对繁琐冗余环节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合并重复步骤、简化审批流程、删减不必要报表,使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和繁杂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精力聚焦群众需求,投身矛盾化解、民生服务等核心工作,有效激发基层队伍干事创业活力,提升基层工作效能。
精准培训,提升业务能力。立足基层实际需求,精心设计培训课程,涵盖群众沟通技巧、政策法规解读、数字化办公技能等内容。邀请一线业务骨干授课,采用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实战化教学方式,增强培训实用性。例如,举办信访案例研讨班,提升基层干部处理复杂信访问题能力,为基层减负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打造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的基层干部队伍。
斩断额外“任务链”,整治形式主义乱象。对标规范文件要求,全面摸排清查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清退全县1365个违规挂牌,让村级组织回归服务本位;解散、注销510个“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微信群,杜绝无效信息干扰;清退9名长期借调社区干部,充实基层工作力量,为基层干部卸下不必要的负担,营造清爽的工作环境。
绘制权责“说明书”,明确职责边界。牵头清理延伸到社区的行政服务事项,推行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按照党务、居务、政务相对分离原则,科学划分不同层级部门职责,编制详细权责清单,杜绝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现象,让基层干部清楚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基层治理有序运行。
搭建沟通“连心桥”,畅通民意反馈渠道。设立线上基层意见反馈小程序,让基层干部能够及时反馈工作中的不合理安排和困难。同时,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发挥群众自治作用;推广多元矛盾调解机制,预防化解69件信访问题和21件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活动,营造良好法治氛围。通过召开4次信访联席会议,处理30件信访案件,按时办结率与答复率均达100%,实现基层治理良性互动。
筑牢协作“同心桥”,凝聚治理合力。依据上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部署,建立全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工作规则,县委书记亲自挂帅,明确组织架构和工作制度。召开全体会议,研究推进重点工作,印发任务清单,明确各单位职责和完成时限,打破部门壁垒,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编织民意“畅言网”,促进精准服务。针对基层“吹哨”难的问题,推行“一帐三卡四服务”清单式管理和党建共创、服务共办等任务。30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向11个社区报到,组织联谊50余场,开展“微服务”200余次,兑现“微心愿”500余个,解决“微问题”100余项,推动部门资源下沉,实现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精准对接,提升群众满意度。
设置便民“快捷键”,提升服务效能。聚焦基层党建、经济发展、民生服务等主要职能,优化乡镇机构设置,建立便民服务联动机制。联合多部门开展集中服务活动,组织专业人员下沉基层,现场为群众答疑解惑、接访下访,办理事务,实现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减轻基层干部协调负担,提升基层服务效率和质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