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好 家乡美】共和县:共创文明城市 共享文明成果
近年来,共和县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重要惠民工程,全县干部群众始终秉持“实干精神”,聚焦重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着力提升软硬件设施建设水平,加强文明培育,做精做优城市治理。通过共同努力,共和县正逐步实现共创文明城市、共享文明成果的美好愿景。
打造宜居家园 提升生活品质
“叮——”刷卡声在共和县民师家属院响起,拉日措轻轻推开带门禁系统的单元门。斑驳的楼道墙面已换上了米白色的外衣,重新铺设的防水层让顶楼住户告别了雨季的“水帘洞”。以前下水道总堵塞,现在洗菜水‘哗’地就流走了!”她指着改造后的下水管道笑道,言语间满是畅快。
这个承载着30年记忆的老小区,正经历着从“将就住”到“舒心居”的蜕变。共和县住建局项目办主任王正中翻开改造台账:自2020年起,投入8508万元资金,让46个老旧小区的114栋楼房重焕生机。
原本坑洼的路面被浇筑成平整的沥青路,杂乱的空中线缆被捆扎入地,新增的充电桩、分类垃圾桶与绿荫下的休闲长椅相映成趣。如今漫步在改造后的小区,老人们在新修的亭廊里晒着太阳,孩子们追逐嬉戏的笑声,让这里处处洋溢着幸福的烟火气。
共和县城乡基础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10100万元资金注入基础设施“血管”,污水处理厂升级后,汩汩清流汇入黄河;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智能监测系统,让万吨垃圾日产日清;农贸市场里,电子秤明码标价,活禽宰杀区与果蔬区泾渭分明。清晨的交通岗亭下,交警引导着车辆有序停入新划设的停车位,曾经见缝插针的乱停乱放现象一去不返。
从老旧管网改造、外墙保温增设,到地上停车位新增,从“面子”到“里子”,从“硬件”到“软件”,老旧小区的华丽蜕变为群众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托举“朝夕美好”
从读书角到棋牌室,文化娱乐设施丰富多样;从心率测量、血压检测到针灸、理疗,一应俱全……每当谈及共和县城南日间照料中心,63岁的俄日加总是赞不绝口。“午餐只需5.5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吃饱为止。”自从开设了餐厅,俄日加几乎每天都来用餐。
近年来,共和县依托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织密助餐服务网络,开设“家门口”的“爱老幸福食堂”,重点解决老年人特别是独居、高龄、失能等特殊老年群体“就餐难”问题。开展助餐服务,解决老年人“就餐难”问题的同时,也为老年人在用餐的过程中提供相互交流的新平台。
在这里,老人们可以品尝到营养均衡、口味丰富的美食,也可以与其他老人一起聊天、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对于独居老人来说,这样的时光尤为珍贵,不仅让他们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和关爱,还为他们提供了与外界接触、交流的机会。
同时,工作人员还会帮助老人在线上预约挂号,看病就医更便捷。共和县提供了线上就诊、远程会诊,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就医环境持续改善,医疗服务不断向基层延伸……医疗服务水平在细节处显实效、发展中求突破,逐步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在牵头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
健康守护 织就民生幸福网
走进共和县儿童公园,文化长廊里健康知识展板图文并茂,健身步道旁智能体测仪吸引着居民驻足。“带孙子来玩时,自己也能学些健康知识。”居民卓玛指着展板上的藏汉双语健康小贴士说道。这只是共和县普及健康教育的缩影——14万份宣传册走进千家万户。创卫微信小程序里“垃圾分类挑战赛”“健康知识问答”等互动活动吸引10万余人参与,健康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了人心。
舌尖上的安全防线同样坚实。在共和县市场监管局的智慧监管平台上,全县餐饮单位的后厨画面实时跳动。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能查看食材进货台账、厨师健康证等信息。数据显示,全州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率达92%,“明厨亮灶”覆盖率超85%,牢牢守护着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全县各族干部群众都积极投身于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公共卫生设施不断完善,城乡环境持续改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日益普及。
如今,走在共和县的城镇乡村,道路干净整洁,街边绿树成荫,河道清澈见底,市场规范有序。一种对美好新生活的追求,正在这座高原小镇播散开来……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