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海:巧解百家结 共筑一家亲
盛夏时节,行走在兴海县的村落、社区,一幅幅城乡和美、社会和谐的画卷展现在眼前。这一幅幅画卷的底色是平安和谐。
巧解百家结:治理创新筑牢平安基石
兴海县的和谐画卷,始于基层治理的创新与实践。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大厅里,矛盾纠纷调解室的牌子格外醒目,这里已成为群众化解烦心事的“第一站”。人头攒动的大厅背后,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中心负责人索南加介绍,这里整合来访接待、诉讼服务、仲裁调解等职能,打造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一站式”平台。群众只需进“一扇门”,就能根据诉求获得接访、咨询、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全链条服务,努力实现“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化解。
一场冻结了24年的草山纠纷便是治理效能的生动注脚。尖某与格某因草山管理权和使用费争执不休,积怨日深。调解员普措和班玛深知解“死结”关键在“地”、核心在“理”。他们一头扎进档案室,从泛黄的旧纸堆中找出1999年的原始草山界限图,确认争议地块仅106亩。随后,又顶风冒雪,带领双方及测绘人员实地踏勘。皮尺丈量、图纸比对、仪器定位,调解员在寒风中耐心地向两位老人释法说理。一周的奔波、疏导,终于融化了24年的坚冰,双方握手言和。
这只是兴海县基层治理成效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综治中心已累计接待群众咨询3000余人次,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8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6%。化解矛盾,制度是基础,温度是关键。调解员们用老百姓听得懂的乡音,“说话到心坎上,理摆在明面上”,这种带着泥土味、充满人情味的调解,不仅解开了“事结”,更捂热了“心结”,将矛盾有效化解在源头和基层,筑牢了平安和谐的坚实根基。
同奔富裕路:治理升级激活发展动能
基层治理的效能,不仅在于化解纠纷,更在于将矛盾的“痛点”转化为发展的“支点”,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在兴海县子科滩镇,曾经因土地流转问题争执不休的村民们,在综治中心调解员的帮助下,不仅妥善解决了纠纷,更在调解员的建议下,迈出了共同发展的新步伐——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原本争议的土地被统一规划和经营。
“以前天天为了土地的事吵架,现在好了,矛盾解决了,还能一起赚钱,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村民们脸上的幸福笑容,映照着钱包鼓起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一转变说明,有效的基层治理能够优化发展环境,释放社会活力。将原本消耗在纠纷中的精力与资源,引导到合作生产、共同致富的轨道上,就可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如今,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兴海县的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而持久的动力,铺就了一条条同奔富裕路的康庄大道。
共筑一家亲:团结交融共绘幸福底色
“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真诚地面对每一位求助者。”中心专职调解员达保说。
综治中心高效、公正、温暖的调解过程,本身就是促进民族团结交融的催化剂。无论是调解员深入牧区顶风冒雪丈量草山,化解尖某与格某间长达24年的积怨;还是引导子科滩镇村民放下成见,化干戈为玉帛,每一步都让各族群众在互谅互让、互帮互助中结下了深情厚谊。
当公平正义在每一次调解中得到伸张,当法治精神在每一个案例中深入人心,当不同民族的成员在互谅互让、合作共赢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便深深扎根在了这片高原沃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