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凉”生“热”:贵德冷凉蔬菜畅销省内外
7月,是贵德县新街回族乡冷凉蔬菜收获的季节。在麻吾村,清凌凌的麻吾河水打着旋儿奔流而下,河水旁是宽阔笔直的马路,挨着公路的是成片的菜地,翠绿的球生菜长势喜人。
“这几天是球生菜收获的季节,从采摘到装车配送,只需三天时间便可到达上海。”顺着青海青青高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允乐手指的方向,菜地里村民们正忙着采摘装车。
冷凉蔬菜,又称高原夏菜。海拔适中、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是种植冷凉蔬菜所需的自然条件,而贵德县新街乡海拔3000米,夏季凉爽,符合冷凉蔬菜生长的最佳温度范围(17-25℃),且当地土壤肥沃无污染,冷凉蔬菜已通过有机认证,产品获得国际市场认可。
有了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新街乡便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主动融入“输出地”建设,加快露天蔬菜产业链条建设,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青海青青高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注资落户贵德后,建立“订单生产、基地共建、互利共赢”机制,形成企业带头、基地示范、合作社入股、农户参与的带动发展模式,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衔接。
吴允乐介绍,2025年,公司在新街乡共种植了2100亩的冷凉蔬菜,包括茼蒿、紫叶生菜、苦菊等,预计年收入达600万左右。公司所建立的“农户参与带动发展模式”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的机会。
村民王秀娟已经连续好几年通过采摘球生菜有了稳定的收入,每天有100元工费,采摘季至少有7000元的收入麻吾村的冷凉蔬菜是新街乡农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缩影。如陆切村的红笋、藏盖村的长白葱、鱼山村的蒜苗、老虎口村的马铃薯也都是当地特色产业。目前,新街乡露地蔬菜面积达9000亩,蔬菜产值7600多万元,群众的收入也翻了一番。

以陆切村的红笋为例,亩产量近4500公斤,亩产值近8000元。由于当地气候条件优良,种出来的红笋清脆好吃,深受消费者青睐。而且红笋全部收割后,村民还会在田地里种植牧草,解决当地养殖业冬季草料储备的需求。
再如老虎口村投身马铃薯种植的张财成,置身“洋芋花海”中,“洋芋花开赛牡丹”此刻便具象化了。张财成毕业于青海大学农业专业,曾在上海打拼过5年,每每回到家乡,心中总会涌起波澜。
2022年,张财成决定返乡创业,凭借专业知识和经验投身马铃薯种植。如今他种植的2000亩的马铃薯,主要品种为青薯9号,部分青薯10号和沃土5号。在试验田,还试种了超级马铃薯优良品种。2024年秋季,张财成种植的青薯9号成为了“香饽饽”,走出了青海,走向全国各地,甚至直供港澳。
眼下,在张财成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投身马铃薯种植,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
近年来,海南州委、州政府把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以“提质、稳量、补链、扩输”为路径,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海南州畜产品产量约占青海省的三成以上,还有众多令人瞩目的国字号产品和荣誉,展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发展活力,这张“输出”成绩单令人振奋。
贵德县作为海南州,乃至青海省以种植业为重要支柱产业的地区,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任务和特色种植产业,逐步建成了一批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产品品质优良、品牌优势突出的产业基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河阴镇西家嘴村蓝莓种植基地,解决了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土地利用率不高,产业经营机制单一的困境;

河东乡先后打造了“忆品白”“金稼酿”“韭久香”“皖贡”“切什丹”“鲜果来了”等一批种植业深加工商标品牌,全面提升了海南州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易稼源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作为贵德县“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重点企业,主要种植西红柿、秋葵、韭菜等,引导周边2000余农户从事种植业;
河西镇木干村永发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流转村民土地的基础上,与村民签订收购合同,每年收购油菜籽、胡麻,并为19户脱贫户提供岗位,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一个个富有特色的乡村产业,勾勒出贵德县农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的美丽图景,彰显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动能。
蓝天白云下,宽阔的道路向远方延伸,干净美丽的农家小院整齐有致,村民们在地里劳作、在广场上锻炼身体……村里传来的阵阵欢声笑语,是仲夏时节贵德县各族群众的最美好的生活场景,也是贵德县种植业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带来的真实变化。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