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海南】小果园育大产业 科技点亮河西镇乡村振兴路
初秋时节,贵德县河西镇沐浴在秋雨的滋润中,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田园画卷。经济田里,金黄色的玉米穗低垂,仿佛在向辛勤劳作的农民们致谢;果园中,苹果、梨子挂满枝头,散发出诱人的果香,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的到来。
多元化种植拓宽增收渠道
雨丝轻拂,河西镇山坪村村委会主任金新安切开一个西瓜,递向身旁众人:“你看这鲜红的果肉,咬一口清甜汁水满溢,心里全是欢喜。” 他笑着介绍,今年山坪村的瓜果长势格外喜人,单靠这项种植,村民年收入预计能有三万元左右,比起前些年,现在日子确实宽裕多了,口袋里的收入实实在在涨了不少。”
为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山坪村果园大胆尝试多元化种植模式,套种花生,培育桃子、西瓜等瓜果,既为村民增收注入新希望,也为山坪村的发展带来了新活力与新机遇。

近年来,河西镇蔬菜产业蓬勃发展。在 6237 亩种植面积中,露地菜与设施菜科学搭配,涵盖洋葱、辣椒等多个品种。规模化种植基地不仅让土地流转费实实在在变成了农户账户里的收入 ——133 万元流转费帮助户均增收千元,60 余万元劳务工资更带动 2000 多人次实现 “家门口就业”,小小的菜园子既保障了市场供应,又稳稳鼓起了村民的 “钱袋子”。
不仅如此,当地特色果业同样势头强劲。百年树龄的软梨树、上千棵苞谷杏树,成为山坪村珍贵的“生态家底”;樱桃基地里,村企联合体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俄罗斯 8 号大樱桃幼苗已扎根生长;软梨产业联合体深耕深加工,研发出冻梨、梨膏等产品;苞谷杏产业则通过技术培训提升品质、依托产品研发拓展品类,让“老果子”开辟了新销路。如今,当地已将生态优势成功转化为产业优势,这些承载乡愁的传统果子,正成为乡村振兴的 “新招牌”。
科技赋能注入发展新活力
科技赋能让田园迸发“智慧力”。采访中,记者看到贵德县科技特派员正忙着给村民们开展技术指导与授课。这里是贵德县3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墙上悬挂的 10名科技特派员服务信息公示牌,在人群中显得格外醒目。
特派员们耐心地向村民讲解现代农业技术,从土壤肥力管理到病虫害绿色防治,从高效节水灌溉到科学配方施肥,每一个实用知识点都讲解得细致入微。村民们围站在特派员身旁,认真聆听之余,还不时提出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特派员们一一为他们答疑解惑。
在科技助力下,传统农耕方式不断升级“新本事”,也让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更有底气、更具活力。科技特派员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知识,更激发了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大家主动学习新技术,尝试新方法,期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富裕的生活。

今年,河西镇主动对接青海大学食用菌研发团队,创新采取“跨村联建 + 村企联建”模式,积极动员并引导 21 个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山坪台涉农企业,依托当地山坪台温室大棚及闲置棚资源,联合开展食用菌试种。同时,积极争取将该种植点挂牌命名为“青海大学食用菌试验示范与转化应用基地”。
此举一举多得:既能有效盘活山坪台区域闲置的温室大棚资源,避免资产浪费;又能为河西镇后续打造规模化食用菌产业基地筑牢基础;若试种成功,还将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家门口的就业岗位。这种 “科技赋能产业、产业惠及民生” 的深度融合模式,正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新活力。
从果园里的小探索到全镇的大产业,从靠经验的传统农耕到重技术的科技赋能,河阴镇里人用双手织就振兴图景——让田园耕耘饱含民生温度,让科技之光与民生之情交相辉映,共同绘就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