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创未来】同德县:绿水青山入画来
2022年7月10日,海南州成功获批建设全国第三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2025年,海南州正式迈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新阶段。作为我国目前唯一获批创新示范区的民族自治州,海南州以生态文明为底色、以绿色发展为路径,正探索高寒牧区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共生的中国方案。即日起,本平台将开设栏目,围绕“江河源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建设主题,全方位呈现示范区在清洁能源、生态畜牧业、文化传承等领域的创新实践,记录从黄河源头到“光伏草原”的发展足迹,讲好可持续发展的海南故事。
深秋的清晨,巴曲河畔凉意习习。雪山融水蜿蜒而下,如一条银色丝带铺展于河谷,轻抚过古老的宗日遗址,与高山森林悄然相融。同德县,正以一场全域性的生态实践,为海南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写下生动注脚。

黄河行至同德县境,分出巴曲河、尕干河等多条支流,共同勾勒出4652.8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生态画卷。其中,尕干河作为黄河二级支流,流经县城北侧,其水质安全不仅关乎本地民生,更牵动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的稳固。然而多年前,这里曾垃圾堆积、水质堪忧,部分居民甚至萌生搬离的念头。
转机始于2018年。同德县以尕干河水污染防治与环境整治工程为起点,同步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经过七年系统治理,结合黄河上游巴曲河流域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如今的尕干河已重现水清岸绿、鸟鸣人欢的景象。

治理背后是一套整体推进的系统工程。据同德县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介绍,像尕干曲入河口这样的修复点在全县共有四处,2022年全面启动的巴曲河流域环境治理项目现已全部完工。数据显示,治理后农村饮用水水质Ⅲ类及以上比例达100%,修复湿地25公顷,群众满意度持续高于95%。
作为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同德的生态治理超越单一河道修复,迈向系统化生态重建。近年来,全县累计投入4.98亿元,实施人工种草56万亩、退化草地改良60万亩、乔木造林7万亩等工程,在海南州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框架下,探索出一条“修复—治理—增值—惠民”的路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阿尼玛卿山脉水源涵养与草原生态修复项目作为示范区建设的关键项目,自2023年启动以来,有效提升了森林草原的水源涵养与防风固沙能力。同步推进的绿色发展模式,更让生态红利惠及百姓。

巴沟乡班多村依托“九曲黄河第二湾”资源,发展文旅与民宿产业,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统一。村民东措说:“生态好了,游客多了,我们开民宿、办农家乐,收入也增加了。”阿尼玛卿项目覆盖全县50个村,累计吸纳本地务工5366人,带动群众增收2686.2万元。
2023年10月,同德县被授予第七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一“国字号”荣誉,不仅标志着其生态治理成效获国家认可,更彰显了海南州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成果。
同德县的生动实践表明,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本可协同共进,而绿色福祉,正是可持续发展最动人的底色。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