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各县动态>详细内容

【乡村振兴在海南】贵南青稞“金”光闪耀 全产业链奏响增收富民曲

来源:海南州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10-20 字号:[小]   [大]
图片


图片


十月的贵南,高原秋意正浓。驱车行驶在贵南县茫曲镇的乡间道路上,一望无际的青稞田如同铺展的金色绸缎,沉甸甸的穗子在微风中轻轻晃动,收割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

种植户才让扎西蹲在田埂边,双手捧起一把刚收割的青稞,颗粒饱满的果实从指缝滑落,他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今年种的昆仑15号产量特别好,政府给送了良种和有机肥,还有专家来教技术,预计亩产比去年多百十来斤,这‘金豆豆’真是让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

作为青海最大的青稞种植区,贵南县不仅坐拥全国最大的有机青稞种植基地,更凭借高海拔、强日照、大温差的天然优势,为青稞生长筑起了“生态温室”。

“我们严格按照有机标准管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从源头守住青稞的绿色品质。”贵南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局长梁有林介绍,2025年全县青稞种植面积达42.89万亩,其中有机种植24.64万亩,主推柴青1号、昆仑14号、昆仑15号、昆仑16号、昆仑17号、肚里黄等优质品种,预计今年青稞年产量可达5.87万吨,目前正在申报“贵南青稞”地理标志,就是要让这颗高原好粮有自己的“身份证”。

2025年,贵南县农作物播种面积达42.89万亩,其中青稞种植24.64万亩,当地不仅建成1个万亩青稞生产基地,还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完成5.6万亩示范田建设,春播期间调运良种355.15吨、商品有机肥5600吨,检修农机8000余台套,让青稞生产机械化率突破95%,效率翻了好几番。

如今的贵南,青稞产业早已告别“靠天吃饭”的旧模式。“以前收割靠人工,一亩地要忙大半天,现在机器一响,一天能收几十亩。”贵南县金穗家庭农场负责人土旦才让说,合作社和农户签了保底价收购协议,去年带动社员户均增加收入。“今年我流转的耕地主要在贵南县塔秀乡、森多镇、过马营镇,价格虽然高,但是只要土质好,就能种出上好的青稞。这两年,我种植的蓝色肚里红,有颗粒饱满、面粉多、皮薄等优点,是贵南县最好的青稞。”土旦才让说。

从田间的“好粮”到车间里的“好物”,贵南青稞的价值在产业链延伸中不断攀升。今年,总投资933万元的青稞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落地生根:青稞啤酒生产线忙着扩能改造,青稞米加工线加紧建设,新引进的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仪即将上岗……“这些项目能补上我们精深加工和检测能力的短板,让青稞产业从种得好向卖得好、附加值高转变。”贵南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服务中心主任穆岚说,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会更突出,高端青稞产品也能更快走向市场。

走进当地加工企业车间,青稞的“变身记”令人惊叹:磨成粉,成了喷香的糌粑;压成面,成了劲道的挂面;发酵蒸馏,成了醇厚的青稞酒;烘焙成型,成了酥脆的饼干……从青稞良种到青稞泡面、麦片,二十多种产品覆盖餐桌,更通过“青稞油菜种植—秸秆加工—牛羊养殖—有机肥生产”的循环模式,让青稞有自己的创造价值。过去一斤青稞卖1块多,如今加工成终端产品,价格能翻十倍,产业附加值的提升,让青稞成了名副其实的“金稞”。

眼下,贵南正忙着为青稞产业铺就更长远的发展之路,邀请省州青稞专业团队开展新品种繁育、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让种植更科学。依托优越地理条件发展农作物育繁种,目标是打造全省青稞制种基地,吸引更多种子公司落户,通过专家测产、提高收购价、引导适时收获,守住青稞稳产稳增的生命线。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在贵南这片高原沃土上,青稞不再是单一的农作物,而是串联起“政府引导+合作社带动+农户参与+基地保障”的产业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未来,随着科技创新力度加大、市场空间拓展,这颗小小的青稞,还将在高原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奏响更动人的“兴农曲”。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