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原到车间 藏族姐妹千里逐梦
清晨六点半,江苏省昆山沪光汽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已响起机器的运转声。23岁的卡吉卓玛和22岁的赛措卓玛身着工装,在各自的工位上熟练地整理导线、剥离绝缘层、对接接口,配合默契。而就在一年前,刚从校园踏入社会的她们,还曾深陷“就业难”的困境,对现代工业生产流程几乎毫无实践经验。
“毕业后在老家找过工作,可合适的岗位实在太少了。”卡吉卓玛回忆道,普通话里带着淡淡的乡音,语气格外真诚。她口中的转机,来自苏青劳务协作项目。“听说这个项目不仅包培训、包接送,还管吃住,我们就决定一起出来闯一闯。”一旁的赛措卓玛接过话茬:“我们从小一起长大,有个伴就啥也不怕。互相照应着,心里特别踏实。”

初到昆山,潮湿闷热的气候是第一个挑战,而更难的,是流水线上的技术活。“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线头,眼睛都花了,接口也对不准,急得直想哭。”赛措卓玛说。好在企业安排了师傅手把手教学,两人也彼此鼓励,下班后常留在车间反复练习。没过多久,她们就从生手成长为熟练工。
如今,她俩的月薪已稳定在6000元以上。“这是我第一次靠自己的劳动赚到这么稳定的收入。”卡吉卓玛翻出手机里的照片,笑容灿烂:“我给家里寄了钱,添了很多新家电。”赛措卓玛也计划着未来:“我明年想接爸妈来江苏看看,让他们知道我在这过得很好。”
这份安稳的背后,是苏青劳务协作机制的持续赋能。青海驻江苏人力资源服务站相关负责人加洛才让介绍,为帮助藏区务工人员“出得去、留得下、过得好”,两地推出了“订单培训+全程保障”服务模式:赴岗前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点对点”专车送达;上岗后提供住宿、餐饮、维权等一站式服务,解决后顾之忧。
在沪光公司,像赛措卓玛、卡吉卓玛这样的海南州籍员工一共有381位。工作之余,他们常聚在一起畅谈家乡变化;本地同事主动当起“生活向导”,带着她们品尝特色小吃、熟悉城市交通,帮助她们快速融入这座城市。
“在这里交到了很多不同地方的朋友,”赛措卓玛笑着说,“同事们都很处得来,工作生活有个照应,感觉挺自在的。”

据统计,海南州通过跨区域劳务协作机制,已向省外输送劳动力1.9万余人次,人均年增收超过1.2万元。“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正成为越来越多牧区家庭的真切体验。
夜幕降临,厂区的灯光映照在卡吉卓玛和赛措卓玛略显疲惫的脸上,眼神却明亮而坚定。从草原到城市,改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姐妹间的深厚情谊。她们用勤劳的双手织就梦想,也用真诚连起苏青两地的情谊。
从青海草原到昆山车间 藏族姐妹千里逐梦从青海湖畔到阳澄之滨,这场跨越千里的逐梦之旅,既书写了个人奋斗的精彩篇章,更绘就了各民族同舟共济、携手奋进的时代画卷。这场跨越山河的奔赴,既是个人的成长蜕变,更是各民族同心同行、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温暖见证。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