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仁心铸友谊 以医术护生命——兴海县人民医院医生杨虎祥医疗援非纪实
晨曦微露的布隆迪基特加省医院,手术室的灯光早已亮起。52岁的中国医生杨虎祥穿着厚重的手术服,额角渗着汗珠,正全神贯注地为患者实施胃肠肿瘤切除术。手术台旁,没有专业助手,器械简陋且时常面临电力中断的风险,但他手中的手术刀始终稳定精准——这是他援非征程中寻常的一天,也是中国援非医疗队“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精神的生动写照。

作为兴海县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杨虎祥是第23批中国(青海)援布隆迪医疗队的一员。2023年,他临危受命奔赴非洲高原,在这个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的土地上,开启了为期15个月的医疗援助。基特加地区医院作为服务200多万人口的区域核心医疗机构,长期面临医疗资源匮乏的困境,无专职普外科医生,药品缺口达40%,常规手术都难以开展。“看到当地民众期盼的眼神,我就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杨虎祥回忆初到时的场景,语气坚定。

扎根临床一线的日子里,杨虎祥成了医院最忙碌的身影。他每日查房、24小时待命处置急诊,在电力短缺、设备陈旧的极限条件下,累计主刀手术402台(危急诊占比38%),门诊接诊2180人次,成功抢救29例重症复合伤患者,创造了术后零感染的亮眼成绩。从复杂的胃肠肿瘤切除手术,到常规的腹股沟疝修补、阑尾切除,他凭借二十年临床经验精准施治,为无数家庭带去生的希望。
最让他刻骨铭心的,是一位剖宫产术后感染气性坏疽的年轻母亲。“当时患者已经昏迷,手术室里弥漫着恶臭,基础药物严重短缺。”杨虎祥争分夺秒切除坏死组织、吸尽毒液,拼尽全力却未能挽回患者生命。这份痛彻心扉的遗憾,让他更加坚定了“授人以渔”的决心:“真正的援助不是替他们开刀,而是教会他们握紧手术刀。”
从此,手术室成了杨虎祥的移动课堂。手术中,他刻意放缓节奏,细致讲解解剖要点;术后查房,他结合病例传授诊疗经验,还创新性制定简易手术操作指南。针对外科缝合、感染控制等关键技术,他开展专题培训5场,覆盖80人次;牵头建立每周三下午疑难病例讨论会、模拟急救演练等系统性培训机制,手把手带教当地医生。当年轻医生伊诺桑独立完成首例巨大脐疝手术时,手术室里响起的热烈欢呼声,正是对他技术帮扶工作的最好认可。

除了临床诊疗和技术传承,杨虎祥还肩负着医疗队总队资产管理员的重任。他放弃休息日,历时6个月,累计投入200多小时,完成了自2016年以来最大规模的资产清查,盘点资产957件,破解历史遗留问题,建立电子档案库,为后续规范资产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作中,他严守外事纪律和廉洁行医规范,尊重当地宗教习俗,拒绝一切患者馈赠,以实际行动维护着中国医疗队的良好形象。
杨虎祥的故事,是中国援非医疗59年光辉历程的缩影,更是中布两国深厚友谊的生动见证。
如今,基特加地区医院普外科的诊疗水平显著提升,当地医生的专业能力不断增强,青海省人民医院援建的妇产科综合医疗楼项目也在稳步推进,将为当地女性健康提供更坚实保障。青海第23批援布隆迪医疗队圆满完成使命载誉归来,29名队员不仅收获了布隆迪政府颁发的荣誉证书,更将中国医者的仁心留在了非洲大地。“能为非洲民众的健康出一份力,能为中布友谊添砖加瓦,这段经历终生难忘。”杨虎祥道出了所有援非医疗队员的心声。

第24批医疗队接过接力棒跨越重洋,29名涵盖内外科、妇产科、中医针灸等12个急需专业的医护专家,分赴布琼布拉、基特加等地开启为期一年的援外征程。
一批又一批像杨虎祥一样的医生,以仁心大爱赓续友谊,既展现了中国医生的国际担当,又以实际行动践行中非命运共同体理念,让跨越山海的情谊在守护健康的征程中愈发深厚。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