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县吹响旅游惠民“集结号”
这两天,距离青海湖景区不远的共和县黑马河镇文巴村,陆陆续续迎来了来旅游的游客,民宿酒店里三三两两的游客进进出出,整个村子也热闹起来。“还没到夏天,已经陆续有省外的游客过来旅游了,今年的生意肯定不错。”说话的是村民格日措。多年前她还是黑马河镇文巴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她成了酒店接待员,每月收入有3000多元。“虽说一个月挣的钱不多,但是离家近,可以照顾好家人。”格日措说。自从她家附近开了民俗酒店,她就应聘成为这家酒店的接待员,每天按时上班,日子过得很轻松。
文巴村,是藏语“宝瓶”的意思。这样一个寓意美好的纯牧业村,却一度是黑马河镇的贫困“死角”。
这些年,随着青海湖旅游产业升温,文巴村瞅准机会从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服务入手,建起并运营起集住宿、餐饮、特色产品销售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园,直接辐射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促进了群众旅游民宿的发展、本村特色农牧业产品的销售,就近就地解决贫困群众务工,群众整体收入增加,实现了增收致富。“环湖经济”带动的不仅仅是文巴村。江西沟镇莫热村利用“村党支部+公司”的发展模式,利用环湖旅游资源带动农牧民群众增收,2019至2021年村集体收入达26.5万元。
莫热村深化“一领二抓三推动”工作机制,发挥党支部作用,修建了集购物、娱乐、餐饮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园,承包期内收益200万元。
目前,共和县乡村旅游年平均接待游客约36万人次,年收入达9468万元。随着青海湖旅游的不断升温,周边的农牧民群众办起了家庭宾馆、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摘掉了“贫困帽”,按照莫热村村民刘明山的说法,那是“换了一种新活法。”
近年来,共和县立足资源禀赋,深挖特色优势,推动生态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积极打造乡村振兴旅游示范点,带领广大农牧民群众吃上“旅游饭”,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今年生意太火爆了,有时候还要提前预约。”在共和县龙羊峡镇后菊花村九曲里景区,尽管才是上午10点,但景区老板方栋已经忙得“团团转”,为中午接待游客做着准备。
看到记者到访,方栋放下手中的活,热情地打招呼。谈到现在的生活,他乐呵呵地说:“虽然累,但游客多,生意火爆,值得了。”
生意好,“钱”景就好。共和县龙羊峡镇后菊花的村民也有了“好去处”。家门口做服务员、保洁、保安成了后菊花村村民的新的选择。
共和县龙羊峡镇后菊花村围绕“三领三带”工作模式,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省级乡村振兴旅游示范点,建成了九曲里露营基地,丰富群众文娱生活。
旅游既是产业,也是事业,更是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春季时光好,奋斗正当时。现如今,共和县依托龙羊峡、青海湖等旅游资源优势,在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先行区方面高开稳走。积极打造以黑马河“滨湖观日之城”为重要节点的青海湖南岸生态旅游线路,全力推动以“青海湖——恰卜恰——光伏园区——龙羊峡”为环线的旅游线路提档升级,加快推进龙羊湖西岸生态旅游景区、龙羊峡休闲小镇智慧旅游平台等建设项目,不断推动生态游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