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村抱团”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三村抱团’真是好!今年我家的玉米一吨卖了600元,这换作以前是肯定卖不到这么高的,而且亩数、产量每年都在增长,现在都盖起了新房子呢!”贵德县河阴镇邓家村村民郭玉忠高兴地说。
近年来,贵德县河阴镇童家村、邓家村、张家沟村依托当地农业资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通过“党建引领、村社合一、资源共享”的方式,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让群众收入越来越高、生活越过越好,切实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科学有效的乡村振兴之路。
来到河阴镇邓家村的玉米种植基地,高大挺拔的玉米植株郁郁葱葱,身高一米八的马得才书记在他种的玉米旁边瞬间成了小个子。他说:“原来我们种植冬小麦,卖不上价钱,2017年引进饲用玉米品种后,收获的玉米可以当粮食,秸秆可以做牛饲料,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一亩地的产值可以达到3000元。”
在“抱团发展”提出之前,河阴镇党委、政府统筹规划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向,精准分析三村地理位置,瞄准贵德县及周边地区饲用玉米市场空白的现状,依托连片耕地的区位优势,确定了饲用玉米种植产业发展方向。
2015年12月,河阴镇童家村成立了贵德县祥兴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45万元建成530亩的饲用玉米种植基地,通过多种生产经营方式,快速增加和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童家村的发展成果,吸引带动了张家沟村和邓家村种植饲用玉米,使村集体经济“抱团”发展成为可能。
为了让三村真正“抱团发展”,河阴镇党委、政府坚持“凝聚力量、共同发展”的理念,按就近就地原则,将资金、土地、劳动力、机械和信息资源整合起来,引导3村群策群力、共享发展,通过共享农业技术、共享生产劳动力、共享农业机械、共享发展信息等模式,使童家、邓家、张家沟3个村的资金、人力、技术、农机、信息等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利用,机械化劳作、人工田间管理等环节“无钱、无人、无机械”等瓶颈问题得到有效破解。“2020年时,我们村收入也就10万余元,村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后面‘利益联结’政策一提出来,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积极拥护,预计今年饲用玉米收入可达35万余元。”马德才书记说。
童家、邓家、张家沟村抱团发展,利用闲置土地和流转的集体土地,合力种植饲用玉米,使得饲用玉米种植获得大丰收,3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合计达到246万元,实现纯收入70万元,群众人均收入达到13000元,实现了产业振兴与群众致富双赢。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