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海南要闻>详细内容

【山海同心 筑梦高原】“满天星”凝聚成“一团火”

来源:海南州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07-24 字号:[小]   [大]

江苏“组团式”人才支援帮扶为海南州“造血”赋能

2010年党中央作出对口支援青海的重大战略部署起,苏青两地以“同饮一江水”的血脉亲情,在巍巍高原上书写了一段跨越山海的奋斗史诗。

十五年来,江苏对口支援青海海南州,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医疗、教育“组团式”援青各项工作,发挥援青干部人才“种子”作用,通过强化“造血”功能、激发内生动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智力支援,有效促进了海南州发展能力的提升。

智力帮扶:“造血”能力留高原

来海南为什么?在海南干什么?为海南留什么?五批援青干部人才执着求解、生动践行。各支援方结合海南州最紧迫的人才需求,积极选派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赴海南州开展支援帮扶和“传、帮、带、培”。通过加强各类干部挂职交流机制建设,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智力支援,有效转变了海南州干部群众的观念,提升了各类人才和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当地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图片


图为龙羊峡三文鱼生态养殖

专家人才将先进的工作理念、方法和管理经验倾囊相授。在海南州共和县龙羊峡水库,一湾碧水上整齐排列着养殖网箱,其中正培育着享有“冰海之皇”美誉的三文鱼。2025年5月22日,首批产自龙羊峡的三文鱼产品顺利通关进入日本市场,实现了我国三文鱼对日出口“零的突破”。

这一突破正是“小组团”援青模式成效的生动体现。针对三文鱼养殖产业,由农业农村部、商务部专家和援青干部组成的“小组团”集中优势资源,成功攻克了苗种繁育、市场推广等瓶颈,实现了三文鱼国产化养殖。同时,积极协助企业完成审计把关、出口退税等流程,助力拓展海外市场,推动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小组团”的帮扶下,龙羊峡水库三文鱼养殖已形成多元一体的产业链条,其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超过三分之一成为“高原造”走向国际的标杆产品。企业员工也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

看病授业:医者仁心惠万民

今年4月,苏青两地2025年度“全民白内障筛查及复明手术行动”让73岁的铁盖乡傅生瑜老人完成了单眼的白内障手术。在为期两周的公益行动中,江苏医疗团队为106名符合条件的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免费手术。“术后恢复得不错,考虑到我有一些基础病,医生建议分期治疗,下次再做另一只眼睛。”傅生瑜说,贴心的医嘱让他心里踏实了许多。


图片


图为援青干部王静在给同事做指导

2019年7月15日,在海南州人民医院妇科,中医妇科主任医师王静一边为患者问诊、查看检验单,一边随时提问两名徒弟拉尕卓玛和张银措:“这名患者的子宫发育大小明显小于同龄人,你们发现了吗?对,每一组数据都要牢记于心,判断要又快又准……”“老师,我们记住了。”徒弟们回答。作为江苏省对口支援海南州人民医院的副院长,王静的援青工作即将结束,即将返回江苏省中医院。她抓紧时间做好江苏援建的调经助孕名医工作室的交接工作,希望自己带教一年多的弟子们能继续为当地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她手边有一本旧旧的笔记本,上面工整记录着每一名患者的姓名和联系方式,病人们也留了她的手机号方便咨询。“这些都是珍贵的记忆,我想留存作为纪念。”王静说。


图片


图为援青干部王显东到南医大看望先心病患儿

2022年以来,由江苏省人民医院、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牵头,组织省内6家三甲医院共25专家“组团式”帮扶海南州人民医院和共和县中医院,帮助海南州人民医院“五大中心”全部通过国家和省级评审认证,并积极推进该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助力共和县中医院成为青海省首家通过国家胸痛中心(基层版)认证的中藏医医院。


图片


图为江苏援建的同德县人民医院综合楼

2022年“组团式”支援帮扶工作开展以来,江苏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为全州医疗卫生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三年来,医疗专家跨越千里,支教支医,点燃希望,守护健康。通过实施“331”人才培养工程,帮带培养了253名本地医疗人才,并选派130名海南州医务人员赴江苏跟岗研修进修。

教育援青:高原学子更出彩

十五年来,教育援青行动持续发力,不断探索新举措、搭建新平台,如灯塔般照亮了农牧区孩子们的未来之路,让高原牧区学子拥有了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海南的需求在哪里,援青力量就汇聚到哪里。江苏采用“校长+教师团队”方式,支援海南州中学、海南州职业技术学校等,创新开展了“教育彩虹工程”“空中课堂”等亮点项目。通过多形式“柔性引才”,组织40批400多名江苏特级、高级教师赴海南开展短期支教和教学辅导。在南京江宁区、南通市开办了海南异地高中班。推动江苏17所职业院校与海南州职业技术学校结对共建。

2019年7月,陈明被选派为江苏省对口支援青海省海南州前方指挥部总指挥、江苏省对口帮扶青海省工作队领队。来青之前,他曾担任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他认为,建设一所高质量的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的本土技能人才,对海南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就业层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支持海南州职业技术学校建设,陈明笑称自己用尽了“私人关系”。他协调江苏省8所高水平高职院校联合组成了职教援青的“江苏队”,形成了筹建海南州高职院校的骨干力量。2021年,海南州高职院校建设方案获得青海省教育厅批准。


图片


图为20255,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组织师生开展团建活动

2011年10月,在江苏、青海两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青海省教育援青项目落地江苏省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勤学勤思,好问多练”的标语悬挂在教室正中,海南班的同学们端坐桌前,笔尖沙沙作响……时任江苏省第一批援青干部领队赵芝明看到这一幕,欣慰地笑了。为了办好江宁高级中学海南班,他和援青干部们在苏青两地多次奔波协调,从学校的实地考察,到开班后学生的餐食适应、周末管理等细节问题,都一一操心安排到位。“我们就想把‘江宁班’这件事办好。海南州走出去一个大学生,有个好出路,将来就能带动一个家庭。”赵芝明坚定地说。

截至2025年,已有1085名学生从“江宁班”毕业,一批批毕业生如“青鸟归巢”,扎根青海医疗、教育、科技一线,成为建设家乡的中坚力量。“江宁班”已成为海南州各族群众心中的教育金名片。2023年,又一个好消息传来。为落实苏青对口支援协作工作视频会精神,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南通大学附属中学开设海南州定向高中班,招生计划中50%的名额向海南州农(牧)业家庭户籍应届考生倾斜。今年7月,共和县中考生周凯文得知自己被“南通班”录取后兴奋不已。“我爸妈比我还高兴,当天听完介绍就感觉这个学校太棒了。”这个15岁的少年,第一次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小小规划,假期里自觉找学习资料预习。

日复一日的奋斗中,不少援青干部人才晒黑了脸庞,增添了白发,与当地群众的情谊日益深厚……

“牵手”十五载,时光在青藏高原上镌刻下他们的身影。以赵芝明、杭海、王显东、陈明、王凯为领队的五批134名援青干部,以及以陈耀华、冯广清、徐红芬为代表的1729名援青人才,如同漫天繁星,凝聚成“一团火”。他们秉持“缺氧不缺精神”的可贵品质,怀揣赤诚之心,克服高海拔、气候、语言、生活等重重困难,在艰苦环境中披荆斩棘,一步一个脚印,将优良作风与宝贵经验带到高原,以实际行动发光发热。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