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海南要闻>详细内容

西部三省区调研行(一):高原崛起“高冷”产业

来源:海南州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08-06 字号:[小]   [大]

青海,在许多人印象中,有大美的高原风光,但农牧业发展比较困难。如今,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政策扶持,多样高原特色产业正在崛起,“青海三文鱼”、光伏羊、高原菌菇、牦牛酸奶……生态、生产、生活共赢的局面在这里形成。

高冷气候,孕育别样生机

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龙羊峡水库,因其纯净的水质、适宜的水温,成为冷水鱼的最佳养殖地。

半月谈记者在位于龙羊峡水库的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三文鱼养殖基地看到,直径逾百米的环形养殖网箱星罗棋布,阳光照耀下,透过湖水可以清晰看到虹鳟鱼在水里游动。

操作室内,养殖人员通过电脑控制养殖过程。养殖网箱内,一根根长长的管子将饲料喷洒入水。虹鳟鱼成品经一系列打包后,3小时内用冷链物流运往全国各地……

“平均水深120米的龙羊峡水库,全年平均水温12摄氏度左右,有5米以上透明水体,适合高原冷水鱼生长。”龙洋知鲜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青海三文鱼”年产量占全国35%,出口额占全国同类产品96%

图片位于龙羊峡水库的三文鱼养殖基地 原碧霞 摄

除了虹鳟鱼,产自平原地区的菌菇,也得益于高冷气候,在高原上“错峰”生长。

6月底,海南州兴海县唐乃亥镇下鹿圈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的平菇长势喜人。“我们主打反季节、无公害。”合作社相关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平菇生长的最佳温度是8-18摄氏度,高原上温度低,所以我们的蘑菇生产出来后,运到批发市场,基本上是供不应求,价格也有优势。”

据介绍,不仅仅是平菇,该合作社还种植香菇、羊肚菌等多种食用菌,合作社72座温棚预计年产34吨优质蔬菜。目前,除了下鹿圈村,青海还有多个村子将种植食用菌作为乡村振兴的路子。

2023年,为保护和发展食用菌种质资源,选育适合高原气候的食用菌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成立了“青海省食用菌研究开发中心”,为全省食用菌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撑。

科技加持,化作增收活水

长期以来,高寒牧区的冬季严寒对牲畜造成严峻挑战。“过去,一个冬天牛的体重会下降二三十斤,为了抵御严寒,牛每天消耗的牧草也要比夏天多很多。”海南州共和县上塔迈村村民说。

半月谈记者在上塔迈村看到,这里已建成一个恒温定湿的智能养殖棚,集智能喷淋、精准消杀、环境调控于一体。“白天,太阳能光伏系统发电并加热循环水;夜晚,保温水箱通过循环系统向棚内持续供热,确保牛羊等牲畜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智能养殖棚的承建方山东牧思众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都厚良介绍,暖棚光伏供暖系统是利用本地光照充足的优势,通过太阳能光伏发电与空气能热泵的结合,实现高效供暖。“牛羊冬天在智能养殖棚里生活,长膘周期大大缩短,也减少了养殖成本。”

“以前一头牛5年才能出栏,现在3年就能出栏。”一位村民说。

对于高原牧产品来说,产品“去腥去膻”技术是其开拓市场的主要门槛之一。在青海雪峰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采访时,该公司生产的牦牛酸奶因牦牛特有的膻味少,得到来访者的一致好评。该企业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公司在研发牦牛奶制品时,与省内外高校采用科研飞地的方式合作,解决了牦牛奶制品中普遍存在的膻味,从而一举打开国内市场。

目前,青海雪峰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拥有乳制品生产线13条,产能达到日处理液态奶1000吨。

科技的加持,正进入高原的角角落落。在贵南县万亩青稞种植基地采访时,贵南县农牧局相关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当地上万亩青稞,喷洒农药只需要20多架无人机,一天时间就可完成。

“羊光互补”,助力可持续发展

据测算,青海有1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荒漠化土地可用于光伏发电和风电场建设。半月谈记者在海南州采访时看到,这里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不仅在荒漠化土地上发展清洁能源,还推动当地畜牧业绿色低碳转型。

昔日渺无人烟的戈壁荒滩上,一眼望不到头的蓝色光伏板整齐排列;光伏板下,原本寸草不生的土地,长出了绿色植被,一只只肥硕的羊正在埋头吃草。这是半月谈记者在海南州共和县南部的塔拉滩采访时,不断映入眼帘的场景。这些羊在当地被称为“光伏羊”,光伏板和羊群奇迹般实现“羊光互补”。

塔拉滩,平均海拔近3000米,这里日照丰富,2012年,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太阳能发电基地在此开建。

“海南州光伏产业园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园区。光伏电站建成几年运行后,我们发现,光伏板下的植被生长得很快,植被覆盖率3年间达到80%。”青海省海南州科学技术局局长谢康勇介绍,“这些长起来的草遮挡了光伏板,影响光伏发电;在秋季草干了以后,光伏电站的防火压力非常大。”

怎么办?海南州创新发展“板下经济”,探索出“光伏+农牧业”的“牧光互促”新模式。华能青海分公司驻共和县铁盖乡下合乐寺村驻村第一书记陈立宏告诉半月谈记者,公司将近10万亩的“光伏牧场”免费向村里养殖户开放。“牧民把羊赶进去吃草,羊吃不到草的地方,由牧民把草割掉,羊冬季有了藏草,企业也减少了雇佣人割草的成本。牧民增收,企业降本,一举两得。”

半月谈记者看到,光伏板下,大片牧草茁壮成长,为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饲料,光伏羊正成为这片土地上可持续发展新亮点。海南州也通过发展光伏羊养殖模式,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高度统一,为青藏高原乃至世界同类环境敏感和生态脆弱地区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有益借鉴。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