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共富路 海南州有机农牧业绽放新活力
炎炎夏日,海南各地依然处处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如火如荼的生产场景。
在农区蔬菜种植基地里,采摘工人在成片的农田中往复穿梭,忙个不停;在牧区养殖圈舍里,牛羊肥壮,哞哞咩咩的叫声不绝于耳,处处彰显着养殖业的蓬勃活力……
一幅幅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背后,是海南州基层党组织和各族群众奋勇争先、埋头苦干,是一面面高高飘扬的党旗的坚强引领。
“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这些年,海南州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红色引擎”,全力共建支部联企产业发展多元化的红色大联盟。
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
在共和县倒淌河镇次汗达哇村尕海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宽敞的现代化羊舍鳞次栉比,次汗达哇村党支部书记、尕海合作社理事长多杰才让站在羊舍外感慨:“现在养羊可比过去轻松多了”。
曾经,次汗达哇村由于过度放牧,牧草逐年稀少,草山沙化日益蔓延。羊因品种杂、体质弱、母羊生产性能低下,通常卖不上好价钱,一度使牧民生活陷入困境。
破局迫在眉睫。2018年村党支部积极调整结构、强化特色,成立尕海合作社,并于2020年股份制改造,引进科研技术,打造培、产、销一体化的优势高效养殖技术集成科研示范基地,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共赢的高效养羊之路。
改变次汗达哇养殖这一困境的正是这支“党性强、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村党支部。
共和县聚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主线,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提升基层党建整体水平,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从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强化党员教育、矛盾纠纷难点、发展村集体经济入手,整顿班子履职能力弱、党员群众思想不统一、矛盾纠纷调处难、产业发展路子少、基础设施条件差等“老大难”问题。
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县99个村建立结对帮带对子38个,破解基础差、发展难等问题,注重发挥“科技特派团”和本土人才作用,为乡村振兴添智赋能。
乡村振兴,人才是“源头活水”。
“过去村里开个会都难,现在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贵德县河西镇加洛苏合村党支部书记张元珠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触,源自这个曾经的“问题村”,通过软弱涣散“四个一”整顿措施,实现的华丽转身。
张元珠上任之初,首先在班子队伍建设上“动刀子”,通过调研了解、群众测评、两委互评,进一步优化“两委”班子结构,引导党员在党组织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调处等重点工作中积极担当作为、主动奉献力量,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诚然,加洛苏合村的华丽转身,源自贵德县重点储备培育产业带头人队伍,实施“百名大学生到村任职”行动。
实践中,贵德县公开选聘100名大学生担任村级事务助理员,从现有班子成员和后备干部库中择优选任35名懂产业、有思路、想发展的大学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成功回引62名外出经商、本土人才和退役军人大学生回村发展,全县53%的村党组织书记为大学生,实现一村一名全日制大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州各地在全省率先试点代缴村“两委”成员“三险一金”,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乡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引导基层干部安下心来谋划和推进乡村振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7月的兴海县河卡镇五一村,灿烂的阳光下,盛花期的油菜花开得热烈奔放。在诺金种植业专业合作社油菜种植基地,理事长闹尖才让兴致勃勃地介绍着他的种田经。
借全省牧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契机,利用自身耕地面积广的优势,诺金种植专业合作社将社员入股的土地,规模化种植适宜生长的青稞、油菜、燕麦等高原特色农作物和饲草料,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积极参与到种植队伍中,种植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当过村主任的闹尖才让,是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参加高素质农牧民培训的各种证书加起来有一摞。眼界开阔的他,懂技术、理念新、会管理。
“现在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我们积极响应,耕地现在全部使用农家肥和有机肥了,真正做到优质优价。”闹尖才让说,没有党组织的关心和支持,就没有“诺之味”的今天,作为一名致富带头人,他要做得更好,带动更多的人富起来。
目前,在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方面,海南州已累计落实资金45亿元,实施各类项目743个,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组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683个、家庭农牧场1313个,农牧业组织化程度达70%;全州已认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127个,其中6个特色农畜产品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目录。
这些亮眼成果的取得,源于海南州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的发展智慧——通过探索“多元产业”路径,聚力构建藏羊、牦牛、青稞、油菜“四大产业联盟体系”,并将农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信息化作为重点投入方向。
海南州“以党建促产业、以产业带民富”的理念,正持续为高原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让绿色有机的“生态红利”不断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