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以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为引擎 绘就生态保护新画卷
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不仅是大自然赐予的瑰宝,更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近年来,海南州紧紧围绕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这一核心任务,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自2022年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海南州积极响应,主动作为,将其视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目前,已超前完成8个方面55项国家公园创建任务,形成65项成果,并顺利进入成效评估阶段,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海南州在体制机制创新、生态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不懈努力。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着力构建省州县乡上下联动、横向贯通、协同发展、高效有序的管理运行体制机制。通过建成保护站,发挥生态保护的“前哨”作用,实施保护站与所在乡镇一体化管理运行机制,形成“网格员日常发现、乡镇吹哨、执法队报到”的行政执法协作机制,有效提升了青海湖流域综合治理水平。同时,成立综合行政执法局,全面履行环湖地区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职责,实现了管理的专业化和精细化。

生态保护修复是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的关键环节。海南州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原则,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青海湖周边,通过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一系列生态工程,有效遏制了生态退化的趋势,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良性循环。共和县沙珠玉乡多年来动员全体干部群众全面推开植树治沙工作,形成了“一户一人一车,干部群众齐上阵”的生动局面。如今,行走在沙珠玉,可以看到每隔一两百米就是一条由高大的白杨树组成的林带,郁郁葱葱的林带既守护着这片土地,也守护着人们的希望。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目标。青海湖流域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普氏原羚、黑颈鹤等珍稀濒危物种的集中分布地。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生物资源,海南州积极探索建立“四固定、三统一”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启动建设青海湖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系统,实现了重点生态保护对象和重点区域监测全覆盖。通过加强监测和研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的深入推进,海南州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青海湖的水质持续向好,湿地面积不断扩大,鸟类种群数量逐年增加,普氏原羚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如今,青海湖指示性物种水鸟统计总量达到60余万只,创下2007年监测以来的最大值,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为海南州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围绕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海南州充分发挥青海湖的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共和县江西沟镇、黑马河镇等环湖乡镇的农牧民群众,依托青海湖的美景,吃上了“生态旅游”饭,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在清洁能源产业方面,海南州紧紧围绕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强力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全州清洁能源总装机4916万千瓦,并网装机2626万千瓦,占全省52%,在建装机2290万千瓦,2024年新增容量300万千瓦,清洁能源产业已成为海南州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海南州将继续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推动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取得新成效,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贡献海南力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