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海南要闻>详细内容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法治护航,海南州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破浪前行

来源:海南州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09-22 字号:[小]   [大]

在祖国广袤大地上,海南州宛如一颗镶嵌在高原的明珠,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其重要的生态使命,使其成为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然而,长期以来,生态本底脆弱、产业基础薄弱等现实难题,如同沉重的枷锁,严重制约着海南州可持续发展的脚步。

20227月,海南州迎来了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转机——成功获批建设全国第三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成为西北五省区及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的唯一入选者。自此,海南州踏上了探索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新路径的征程。9月17日,《海南藏族自治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发布,在全国11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中,海南州率先以立法的形式固化创新成果。

《条例》的制定是海南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关键举措,为示范区建设筑牢了坚实的制度根基。

加强生态治理  守护绿水青山

海南州境内黄河流域与青海湖流域,犹如两条灵动的丝带贯穿全域,既滋养着这片土地,也是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域。过去,由于缺乏法律的刚性约束,生态治理主要依赖政策推动,难以形成长效机制。《条例》的制定填补了这一空白,明确提出加强境内黄河流域和青海湖流域生态综合治理,这一规定犹如一声号角,为生态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生态保护方面,《条例》明确提出加强境内黄河流域和青海湖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推进以切吉滩、塔拉滩、木格滩为主的防沙治沙工程,修复治理生态脆弱区和重度沙化区域,严格管控河湖水域岸线,规范河道采砂管理。

走进共和县塔拉滩,曾经这里是一片荒芜的沙地,狂风肆虐时,沙尘漫天飞舞,生态环境极为恶劣。如今,防沙治沙工程全面推进,光伏产业与生态修复巧妙融合。一排排整齐的光伏板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属光泽,它们不仅是清洁能源的提供者,更是生态保护的守护者。光伏板的遮挡有效减少了阳光直射,降低了土壤水分蒸发,板下的牧草得以茁壮成长,曾经的沙地逐渐被绿色覆盖。每年610月,周围牧民的羊群可以入园免费采食,羊粪又成为天然肥料,滋养着这片土地,形成了“板上发电、板间牧羊、板下种草”的牧光储良性循环模式。

在水资源管理同样是生态保护的重中之重,《条例》要求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加强地下水管理和节水管理,全面落实河湖长制。

2024年的一组数据,直观展现了海南州生态治理的成效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95.4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6.78%,州府所在地恰卜恰镇环境空气优良率97.5%,黄河(海南段)10个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Ⅲ类以上标准,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建成区无黑臭水体,年度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合格率为100%

如今,在黄河岸边,河长们定期巡查,密切关注水质变化和河岸生态情况;在农田里,节水灌溉设施广泛应用,曾经大水漫灌的场景一去不复返,水资源得到了更加高效利用。严格管控河湖水域岸线,规范河道采砂管理,让河流湖泊重新焕发生机,鱼儿在清澈的水中畅游,水鸟在水面上自由翱翔,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发展生态产业绿色发展引领未来

生态产业是海南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条例》鼓励发展牦牛、藏羊、青稞、油菜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大数据、清洁能源、绿色算力等新兴产业发展

在共和县倒淌河镇次汗达哇村,一座现代化的智慧畜棚格外引人注目。走进畜棚,阳光透过透明的顶棚洒在地面上,小羊们在温暖的环境中悠然自得地吃着草料。这里配备了先进的光热系统,能为畜棚提供适宜的温度,让藏羊喝上恒温水;智能操控设备减少了人工干预,不仅降低了疾病发生率,还减轻了职工劳动强度。

依托科技创新,次汗达哇村成功实现藏羊养殖“两年三产”,羔羊成活率从原来的90%提高到97%,草场植被覆盖率也由65%提升至70%。这种科学养殖模式,不仅提高了农牧业发展的科学化、高效化、特色化水平,还减轻了对天然草场的放牧压力,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在清洁能源领域,海南州同样成绩斐然。凭借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海南州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建立健全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

一片片光伏板在塔拉滩上绵延不绝,犹如蓝色的海洋;一座座风力发电机在草原上错落有致,随风转动,源源不断地将清洁能源输送到全国各地。绿色大数据产业也蓬勃发展,大数据中心利用清洁能源运行,实现了算力与绿色能源的深度融合,提升了清洁能源就地消纳能力。

生态文旅产业也是海南州的一张亮丽名片。《条例》提出发展旅游新业态,培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等核心品牌,推动以青海湖、龙羊峡、黄河为主的海南特色品牌资源提质升级。

青海湖,那片湛蓝如宝石般的湖泊,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湖边的油菜花田在夏日里金黄灿烂,与湛蓝的湖水相互映衬,构成了如诗如画的美景;龙羊峡,雄伟壮观的大坝截断黄河,形成了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观,游客们在这里既能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能感受到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黄河风情线,沿着黄河蜿蜒前行,沿途的古老村落、民俗文化展示馆,让游客们深入了解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让海南州文旅产业焕发新机。2024年接待游客155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7.4亿元,分别增长23.7%22.5%文旅产业已成为带动经济增长、促进民生改善的重要力量。

改善民生福祉发展成果惠及全民

《条例》对社会保障、创业就业、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作出明确规定,将民生福祉放在重要位置,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近年来,在创业就业方面,海南州积极搭建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共和县铁盖乡马汉台村的仁青加夫妇,在家门口的光伏园区找到了工作,丈夫负责园区安保,妻子从事园区绿化管护,每人每年可增收3.5万元左右,实现了“就业一人,全家脱贫”的愿望。像仁青加夫妇这样受益于产业发展实现就业增收的家庭还有很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农牧业、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让当地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就业。

《条例》强调加强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如今,在海南州的各个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广泛应用,远程教学让孩子们能够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扎根高原,为孩子们传授知识、点燃希望。

在医疗领域,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县级医院的诊疗水平大幅提升,远程医疗会诊让患者不出远门就能享受到专家的诊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不断增强,守护着百姓的身体健康。

科技创新点燃发展新引擎

科技创新是推动海南州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条例》强调政府需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和人才培育,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近年来,海南州科研平台支撑能力不断提升3家省级科研科普基地顺利通过省科技厅复审评估,新获批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科技小院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些科研平台成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吸引了众多科研人才汇聚于此。海南州还积极加强与省内外各高校、院所的交流合作,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共建“海南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生态农牧业分布式专家工作站”,与青海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限公司签订科技服务合作协议,成立海南科技服务工作站,为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也日益畅通。联合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首次举办海南州畜牧领域科技成果(产品)路演专场活动,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十四五”以来,海南州在科学技术进步奖上取得新突破,参与的两项课题获2023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海南州坚持高端人才柔性引进和本土人才培育两手抓,通过第五届“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洽谈会柔性引进高端人才7名,与青海大学联合挂牌成立青海大学——海南州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选派科技特派员171名,组建工作站18个。这些人才活跃在各个领域,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为海南州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条例》共7章54条,将于2025年10月1日正式施行。在法治的护航下,海南州将朝着打造江河源区生态保护与治理引领区、高原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样板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目标大步迈进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海南样板”,让这片高原大地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