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图片新闻>详细内容

【山海同心 筑梦高原】茉莉格桑共芬芳

来源:海南州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07-23 字号:[小]   [大]

——江苏省对口支援海南州两地文化交流纪实

有一场对话,从烟雨江南逶迤至雪域高原,丈量过2000公里的山河经纬;有一种情谊,自2010年执手启程,在15载风雨中镌刻成时光的勋章。

2023年深秋的扬州运河大剧院,大型原创民族音乐剧《遇上你是我的缘》掀起舞台浪潮。当“江南的茉莉花,摇曳在黄河边”的旋律漫过剧场,台下爆发出潮水般的掌声。

6月17日晚,援青题材电影《靠近我看见你》在南京荔枝大剧院举行首场观影活动。当银幕里央金老阿妈颤抖着喊出“沈医生,我看见”,观众泪眼婆娑,情感的共鸣在这一刻轰然绽放。

……

图片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一场场文化交流活动犹如一条条纽带,在青藏高原的蓝天白云与扬子江畔的桨声灯影间,架起了一座心灵相通的彩虹。

15年来,江苏省与海南州强化文化互嵌,着力构建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唱响“苏青一家亲”的新时代“山海情”。

播种——“五个认同”沁润心田

两地主要领导亲自推动,州县党政代表团实现常态化互访。从青少年到乡村干部,多元群体的交往交流与参观学习持续扩容,“五个认同”在交流互动中持续深化。


图片


2024年这一年,两地新增结对镇村、企业、学校、医院等12家,结对数量明显增长、帮扶内容更加丰富。

2024年4月,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海棠青音”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来到共和县龙羊峡镇,与村民共同绘制《中华民族一家亲》《石榴花开,籽籽同心》主题墙绘,将民族团结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共和县恰卜恰镇政和社区里,江苏大学生带领当地居民朗读《闪闪的红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经典著作。这是“海棠青音”团队开展“典耀中华”主题读书活动的生动场景。

28场推普活动覆盖5000余人次,建立4个工作站,聘任26名推普宣讲员,为当地培养了一支可靠的推普队伍。

2024年7月5日,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徐溜镇举办“三地连线”活动,苏藏青学子同诵《我的西藏》《周总理的故事》,跨越地域感受普通话的魅力,领悟中华文化的精妙。

15年来,各类干部人才开展各层次交流超2万人次。88家江苏中小学及幼教集团与海南州各级学校结对共建,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底生根发芽。

“送文化、种文化、育文化”——一场场浸润式的文化实践,让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系在苏青两地沃土中茁壮生长。

破土——“江苏经验”激活动能

带着“鱼米之乡”的发展智慧,江苏经验的种子在对口援建和东西部协作的田垄间吐出新绿。


图片


在海拔3300米的兴海县子科滩镇,由江苏参与援建的易地扶贫搬迁村——安多民俗文化村格外引人注目。100公顷的土地上,规划整齐的藏式小院错落有致,浓郁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

村民的幸福洋溢在脸上:“没掏一分钱就住进80平方米的漂亮房子。”这正是“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援建理念的成功实践。

江苏援建不仅改变了当地群众的居住环境,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激活了当地文化与经济发展双引擎。

第四批江苏援青干部张栩龙,在南通开设贵德农畜产品直营店,采用“进企业、进社区、进食堂、进酒店”模式,单月营业额突破100万元。

用好“江苏经验”,海南州文旅工作也多点开花。

2023年,“万名南京人游青海”活动启动,一条条精心设计的旅游线路将江苏游客引向青海湖畔。


图片


成功举办“诚邀水韵江苏∙相约大美青海”系列推介活动,邀请江苏文旅企业参加黄河旅游文化节,海南州代表团参加南通国家森林旅游节、盐城丹顶鹤文化艺术节。

南通狼山、小洋口、开沙岛等省级旅游度假区与贵德旅游开发管委会结对共建;共和县全域景点对江苏游客免门票。

据统计,2024年,江苏共有200多万游客到海南州旅游,占省外游客的10.4%。

从安居到乐业,从产业振兴到文旅融合,两地携手书写了一段段动人的帮扶篇章。

开花——“数字赋能”协作升级

以创新为翼,两地协作不断提档。

2022年,江苏援建资金支持贵德县升级乡村智慧旅游系统,构建管理、运营、电商一体化平台。


图片


2023年7月18日,海南州数字图书馆开馆。这座融合华为“云计算”与5G技术的文化地标,通过VR、XR技术打造沉浸式阅读场景,成为苏青协作的智慧符号。

2024年10月,“江苏奥运健儿海南行”活动启动。5名奥运冠军走进学校、文化馆,体验非遗、共唱民族歌曲,以体育精神串联起团结纽带。

“牵手相伴·共同绽放”“梦想小屋”等项目惠及2000余名中小学生;新媒体推普视频在抖音、B站等平台传播,让文化成果触达更广群体。

从智慧文旅到数字文化,两地以创新为支点,推动协作从资源援建向深度融合升级。

结果——“双向奔赴”心心相印

仲夏时节,玄武湖畔满池荷花氤氲着清芬,2000公里外的青海湖畔,草原上的格桑花正铺展着五颜六色的浪漫。

江苏社会各界爱撒高原,在疫情、泥石流、地震等灾情面前,全力协调后方各级组织、企业和社会机构积极支援青海抗疫救灾。

邳州市唯爱公益协会、南京大学南悦青年公益社、徐州市青年商会等社会组织热心捐赠图书、校服、学习文具等物资,累计金额近亿元。

江苏援青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支持,更多是情感上的双向流动。

海南州精心编排援青主题电影、歌舞剧、民族音乐剧等节目,通过“文化走亲”,让援青工作与党中央的要求靠得更紧,也让两地百姓的心贴得更近。


图片


以唐蕃古道和文成公主进藏历史故事为题材的歌舞剧《千里和缘》在南京、常州等地演出,“常州·共和周”等30余场活动架起心灵之桥。

2023年,大型原创民族音乐剧《遇上你是我的缘》在江苏感恩巡演,优美动听的旋律里,援青干部的初心徐徐展开。


图片


2025年6月,援青题材电影《靠近我 看见你》,在南京荔枝大剧院举行首场观影,以镜头语言为援青十五周年镌刻下又一个精神坐标。

“太真实了,这就是我们的工作生活日常。”第四批援青干部冯广清望着银幕感慨道。

15年来,五批134名援青干部倾其智、劳其力、尽其责,用一串串“舍小家为大家”的脚印,织就高原与水乡的情感锦缎。

迢迢山海路,浓浓苏青情。眼下,第五批援青干部即将完成使命,第六批已整装待发。


图片


数字图书馆里,海南州少年正“漫步”秦淮河;直播间中,牦牛肉被江苏客商抢购一空;江宁高中的海南班学子,正书写他们的梦想……

当绽放在青海湖畔的格桑花与江南水乡的茉莉共吐芬芳,这场牵手15载文化互鉴的硕果已缀满枝头。

一批批援青干部秉持“青海所需 江苏所能”的信念,在高原与江南间矗立不朽的精神丰碑。

任时光荏苒,仍熠熠生辉。

璀璨的未来。


文化交融绘就民族团结新画卷

江苏省对口支援海南州的十五年历程,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壮丽画卷,将江南水乡的温婉与雪域高原的豪迈完美融合。这不仅是一次跨越2000公里的守望相助,更是一场浸润心灵的文化对话,一首民族团结的动人诗篇。

文化认同的种子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从《遇上你是我的缘》的优美旋律到《靠近我看见你》的感人画面,艺术的魅力超越了地域的界限。江苏援青干部张栩龙创新"四进"模式打开农牧产品销路,海南州数字图书馆让高原学子"漫步"秦淮河畔,这些生动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民族团结,始于文化共鸣,成于心灵相通。

创新是这场协作最鲜明的底色。江苏将"鱼米之乡"的发展智慧与数字时代的创新基因完美结合,打造出智慧旅游、云端推普等新模式。可贵的是,每一项创新都精准对接当地需求:文旅结对让青海湖迎来江苏游客,奥运冠军进校园点燃高原孩子的梦想。这种"需求导向+创新驱动"的帮扶模式,为新时代对口支援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最动人的是那些闪耀人性光辉的故事。134名援青干部用脚步丈量高原,江苏社会各界用爱心温暖雪域,海南州百姓用艺术回馈真情。电影中那句"沈医生,我看见",道出了两地人民心灵相通的深刻内涵。当援青干部在银幕前看到自己的身影,当藏族少年在VR技术中感受江南风情,民族团结已化作无数个"我"与"你"的温暖相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第六批援青干部即将启程。十五年的实践深刻昭示:对口支援既是政治责任,更是情感契约;文化交融既要"输血送氧",更要"造血赋能"。当格桑花与茉莉共同绽放,当长江水与黄河浪交响和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参天大树必将更加枝繁叶茂。这场跨越山河的"山海情",正在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壮美诗篇。(潇杨)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