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荡在田野牧场间的“党音”
在田间地头、草原深处、小院炕头……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被带到寻常百姓家,喜闻乐见、入脑入心的宣讲让各族群众充满了奋进新时代的干劲和信心,也让党的思想光芒照到了每个村落、每个人的心里。
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海南州各乡镇和村社参照好的做法,结合本地区实际,组建宣讲工作队,有重点、重创新,用群众的语言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二十大报告继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用大白话讲就是要把乡村搞漂亮,让大家的钱包都鼓起来。”在德茫村村民拉毛卓玛家,贵南县沙沟乡党委组织委员、“红头巾”宣讲志愿服务队队长周毛加与12名村里的妇女围坐在炉子旁边拉起了家常。“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但咱们不能等靠要,尤其是妇女同胞更要自强不息……”
2012年,贵南藏绣被青海省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沙沟乡,几乎每位妇女都会刺藏绣。凭借着藏绣手艺,大部分妇女平均月收入在3000—7000元。“国家对咱们妇女的支持力度只会越来越大,只要咱们坚定不移地跟党走,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原计划一个半小时的宣讲,延长到两个半小时还未结束,妇女们你一言我一语,围着周毛加商讨如何增加藏绣销售渠道。
在海南州各基层宣讲队队员眼里,宣讲就是要做老百姓的“翻译官”,破解理论宣讲“深入难、接受难、持续难”的问题,只有把讲和做结合起来,讲解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实事,才能让百姓坐得住、乐意听、记得牢。
在兴海县,兴海县委党校副校长杨秀才让是“百姓宣讲团”的成员。他的包里,除了有党的二十大报告全文的本子,还有一本密密麻麻写满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体会的笔记本。
面对村两委干部,杨秀才让讲“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面对全体党员,他讲“全面从严治党”;面对群众,他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因人施讲”是“百姓宣讲团”受到群众欢迎的重要原因。听完杨秀才让的宣讲,温泉乡长水村63岁的党员热保说:“说的都是些实在话,讲的都是实在事。咱一听,还就是这个理。”
抛去照本宣科,没有大话套话,党的二十大精神基层宣讲员聚村头、进地头、坐炕头,变“固定讲台”为“流动课堂”,宣讲内容从“高大上”变得“接地气”。
各族群众纷纷感叹,原来党的二十大报告里的内容离咱老百姓的生活这么近。
在贵德县河东乡麻巴村文化广场上,30多名群众围坐在一起,聆听县委宣讲团用“家乡话”讲解党的二十大精神。
“咱老百姓的日子这么好,靠的正是党的坚强领导,党的二十大给乡村振兴指明了新方向,带来了新机遇,咱们要在致富路上快马加鞭。”宣讲团成员的一番话,引得在场群众连连称赞。
这几日,贵德县委宣讲团成员或穿梭在辖区楼栋内,或行走在乡村小巷,他们深入基层、走进家庭,开展“点单式”“面对面”“互动式”的宣讲,用最接地气的语言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让宣讲更有时代感、画面感、代入感,让群众感到亲近、产生共鸣。
热情洋溢地讲解、气氛热烈地讨论,不时有人低头记录,凝神聆听中伴随欢笑,频频点头时眼神中充满喜悦和期待……如此场景,正是当下海南州基层宣讲队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现场的简笔勾勒。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